人生七年论文
人生七年论文
导演:
《人生七年》创作团队的灵魂是该片导演艾普特。 1941年,艾普特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中产家庭,父母是保 险公司的普通员工。后来,艾普特进入伦敦城市学院, 并因成绩优异取得奖学金。高中毕业以后,他进入剑桥 大学攻读历史和法律学位。1964年,艾普特进入格拉那 达电视公司任调查员;1968年艾普特荣升为导演并以执 导电视剧和广告崭露头角;1977年,他开始执导剧情片, 并屡次获奖;1980年他执导的《矿工的女儿》一举获奥 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项提名;1988年再以《迷雾森林十八 年》入围奥斯卡提名,最后夺得最佳女主角奖;1999年 他执导的007电影《007之黑日危机》蜚声世界;2013年, 因其对电影业的贡献,艾普特获得了“美国导演工会奖” (Directors Guildof America Award)。 虽然导演过这么多重量级作品,但艾普特最为自 得的还是《人生七年》。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到:“尽管后 来我获得过不少奥斯卡提名,但我最骄傲的作品一直是 《人生七年》。要知道,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有这个耐 心、跨度和时间,只为记录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跌宕起 伏。这是目前世界上以纪录片形式作过的最长的社会学 研究,仅凭这一点,它就值得被记住。”
纪录片介绍:
《成长系列》(又名人生七年,英语:Up Series)是一部由ITV出品的纪录片,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的七岁儿童的生活,到目前为止,该纪录片已经跨越56年(每7年一集),并在ITV和BBC播出。2005年英国第四台将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。[1]被选中的孩子们代表了当时英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,并做出了明确的假设,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。每隔7年导演迈克尔·艾普特从14位参与拍摄的参与者生活中取材。该系列的目的是按当初7 Up中的“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,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,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,现在都只有七岁。”
纪录片目的与资金来源:
纪录片运营的首要环节就是获得资金。英国的电视 通常采取“制播分离”方式,纪录片的投资多数是从无 线和有线电视获得的。为了得到资金,纪录片制作人需 要给“购片编辑”提供拍摄预案,然后获得资金、开始拍 摄。目前,在每年两个审片季里,电视栏目组都会收到世 界各国独立制片人递交的拍摄提案。电视栏目会根据相 关要求对这些申请逐轮进行筛选和淘汰,最后安排入围 的导演或制片人当面答辩,并最终确定合作关系及投资 数额。另外,欧美的纪录片产业里还有一个关键的角色, 即“纪录片中间人”。这些中介机构致力寻找各种有潜力 的提案,然后推荐给电视台,劝其购买。具体到《人生七 年》,该纪录片系列就是由格拉纳达电视公司和英国的 BBC和ITC电视台联合投资开发的。 拍摄完成以后,纪录片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 发行。在拍摄初期,《人生七年》只是一部实验型的纪录 片,格拉那达公司并没有想从中获得商业利益,所以也没 有从事任何宣传推广活动。实际上,在首部完成后的15 年间,这部纪录片没有带来任何经济上的收益。到了20 世纪80年代后期,随着观众的不断增加,该纪录片的商 业价值才逐渐体现出来。特别是艾普特自掏腰包在美国 为《人生七年》进行宣传,制作推介广告,并开发出这部 纪录片的衍生产品,才让这个系列为全世界所熟知。
纪录片背景:
“阶级消亡说”下的创作背景
众所周知,英国是一个阶级观念明确的国家。早
期的英国社会由三个阶层组成,即贵族绅士阶层、市
民阶层、劳动阶层。二战后,英国的经济得到更加蓬
勃的发展,社会阶层也发生显著变化。传统的贵族阶
级逐渐与工商新贵融为一体,长期的经济增长也使得
原本处于中下层的英国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,他们
可以通过自身奋斗或其他因素来提升自身所处的社会
位置。“英国的阶级正在消亡”的理论引起了一场广
泛的社会辩论。为了突出阶级对人生的影响,导演在角色的选择
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。从上流社会到孤儿院,从豪华
都市到乡村田野,他们中有来自利物浦中产阶级的尼
尔、有来自伦敦东区贫民窟的托尼、农二代、富家千
金、高富帅三人组、工人阶级姐妹花等。这些形形色
色的孩子们遍及整个国家,将他们汇聚在一起,仿佛
就能看到英国的未来。
纵观全剧,可以发现有好几个来自中产家庭的孩
子都不止一次地发出“我不能够,也不想成为这个阶
层的代表”等类似言论,他们似乎很抵触自己的家庭
或者出身所带来的阶级特征。他们认为,正是人们这
种阶级观念造成了他们付出再多努力也会被忽视的局
面。而到最后一部《56 Up》时,才有人说出看似光
鲜靓丽的家庭其实早在他 9 岁那年就已经支离破碎,
他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一切。
最大震撼:
不过,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。《人
生七年》系列给人的最大震撼在于,你
永远无法想象一个人在任意一个七年当
中会面临怎样的挑战,以至于每到一个
拍摄节点时,这些受访者真实的生活状
态有可能和观众的期待完全背道而驰。
换句话说,阶层和家庭似乎只能够决定
人生的起点,每个人作出的人生选择才
会真正决定他们的人生道路,而这些道
路和最终的结果是很难用某种特定的理
论模型加以概括的。
七岁看老的真实性:
如前所述,《人生七年》这一系列
来源于英国的一句谚语“七岁看老”。我
们似乎确实能够从 7 岁的孩子身上看到
一些 63 岁的老人的影子 :当导演在第九
部中问及每个受访者是否可以从 7 岁的
影像中看到现在的自己时,几乎每个人
都表示自己确实“没什么变化”。
不过,“旁观者清”的我们似乎能
从他们的经历中发现更多——那就是
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因其所处的环境和
几十年的生活历练而改变了。正如 14
岁的约翰所言,观众确乎无法在这个系
列中找到任何一个所谓的“典型”,但
作为观众的我们一定是被他们特定的
人生经历所吸引,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
真实、具体、生动的个体,毫无半点编
造和套路可言。谁能想到一直以来野心
最大、观念也最保守的约翰最终会回到
他母亲的故乡保加利亚,开始一心从事
慈善事业?这符合他的“人设”吗?但
仔细想想就会发现,无论我们看到怎样
的结果都不算不违和,其中一定同时蕴
含着偶然和必然 ;它让我们不得不抛弃
对某个阶层的成见,直面鲜活的生命。
这些个体让我们意识到,众多人生线索
交织起来的《人生七年》系列是一个
殊为复杂的系统,想要用一句话来概括
整个系列基本是徒劳的 ;任何人都无法
在行动中欺骗自己,生活本身便蕴藏着
无穷的真意。教育在阶层流动间扮演的重要角色已是众
所皆知。相比之下,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,教育
的现实状况更加严酷。思想家布尔迪厄在《国家
精英 :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》一书中早就指出 :
“教育机构被资本和权力划分为一个个场域,学
生在名校中也直接受到社会精英的垂青和赏识,
学习能力与文化资本、社会资本正相关。”英国
上流社会的孩子几乎都在剑桥、牛津等名校接受
教育,进入名校,在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拿到了
上流社会的入场券。《人生七年》中虽然没有真
正实现“逆袭”的人,但尼克的出现,还是让人
们看到了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可能性。
教育改变阶级代表人物介绍:
尼克出身于一个农场主家庭,算是平民
阶层,既不富裕,也不穷困。如果他复制父
辈的生活,大概就会过上平淡无奇的日子,
在郊外过着田园生活。但从小就喜欢读书的
尼克很早就明确了从事科学研究的理想,并
在青年时代进入了牛津大学物理系。此后,
他的人生与科研紧密绑定,先后在美国、英
国从事核物理领域的研究,42岁时终于当上
了大学教授。尽管在第九部中,尼克说自己
不幸患上了喉癌,但他并不遗憾过往的努
力,生活也的确没有亏待他。一分耕耘,一
分收获,从农场小子变成大学教授,好的教
育在其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。
广泛性;
《人生七年》的故事不仅属于英国,其中
蕴藏的社会规则与人生观念适用于很多国家。
事实上,美国、俄罗斯、日本、南非等国也
出现了各国版本的《人生七年》,无论哪个版
本,都能给人以启迪,想必结合现实,每位观
众都能与之产生共鸣。
总结:
《人生七年》系列纪录片的拍摄进行到《63 up》,已不再
只是阶级的记录,而是极大程度展现人文关怀。相比研究者
身份,编导麦克早已真正变成这些孩子生命的参与者,他们
的老朋友,尤其是在最后几集时,受访者们更多的是在向他
讲述自己的人生历程,63岁的尼克不幸患上喉癌,他正在和
病魔做斗争,而为图书馆孩子贡献一生的琳恩由于健康问
题已经去世,参与采访的是她的家人们。总之,《人生七年》
记录了14位受访者从孩提到老年的时光,他们每个人都见
证了英国的世代变迁,也从未有一个人真正放弃生活,他们
都活出了自己平凡又独特的人生,这才是这部纪录片的重
要意义所在。